1969年,邓小平被调至南昌,临走前联系汪东兴:我有个忙需要你帮
1969年,中苏关系因领土争议、边界冲突以及苏联企图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基地等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而彻底破裂,苏联甚至扬言将对我国动用核武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毛主席为了防范苏联突然发动军事攻击,确保国家中央领导人和干部的安全,决定将在北京的党政军重要干部进行紧急疏散,以便在危机时刻他们能迅速掌控局面,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宁。邓公也在这次疏散的名单之中,但在临行之际,一向坚守党性原则的邓公却特意找到了汪东兴,请求他的帮助。
回溯至1966年,一场由林彪、江青等心怀不轨之人煽动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众多老革命同志在这场风暴中遭受冲击,邓公便是其中之一。运动伊始,邓公便因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了所有职务,他的家人也被迫离开了中南海的住所。1967年5月,毛主席的贴身警卫汪东兴奉命前往探望邓公,传达了三个重要的指示:一是要忍耐,二是刘、邓可以分开行动,三是若有事可直接给毛主席写信。
1969年10月,邓公接到了前往江西疏散的命令。此次前往江西,对邓公而言,并非简单的疏散,而是自1966年被撤职后,他一直未能恢复工作,此次更像是被下放。根据命令,邓公与夫人卓琳需前往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进行劳动改造。对于这次离京,邓公虽有所准备,但他却放心不下自己的继母夏伯根。
当初邓公出事后,夏伯根和邓公的孩子被赶出了中南海,此后一直是夏伯根独自带着孩子生活。此次离京,归期遥遥,妹妹又远在千里之外,留下继母一人在北京,邓公心中满是忧虑。10月22日,汪东兴再次奉命前来探望邓公,并为他送行。邓公趁机向汪东兴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向中央申请,允许带着继母一同前往。
汪东兴对邓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他回去后如实向毛主席和中央汇报了这一情况。中央考虑到邓公的请求合情合理,并不违反党纪,便同意了这一特殊请求。得到中央的批复后,邓公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继母夏伯根。对于即将离开北京,前往一个未知的地方,夏伯根非但没有不满,反而感到高兴。
很快,出发的日子到了。邓公当时已年逾六旬,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不忍他受舟车劳顿之苦,特意安排了一架专机送他和家人前往江西。坐在飞机上的邓公,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担忧。他和妻子卓琳都是在战争的苦难中成长起来的,无论生活条件多么恶劣都能适应,但继母夏伯根却不同。她虽然也经历过一些艰辛,但并未受过太多的苦难,邓公担心她能否适应未来的生活。
邓公的担忧是多余的。到达江西后,年近七旬的夏伯根为了减轻儿子儿媳的负担,主动承担起了家务。她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家里人的情绪低落时,她会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进行开导,成为了家里的精神支柱,给了邓公战胜困难的无限勇气。
其实,邓公和夏伯根这位继母最初并不熟悉。夏伯根于1926年嫁给邓公的父亲邓绍昌为继室。那年邓公的母亲因病离世,父亲深受打击,身体日渐衰弱。为了让邓绍昌重新振作起来,家里人为他娶了夏伯根。那时邓公正在国外留学,所以这对继母子最初并未谋面。夏伯根虽然只比邓公大五岁,但她自从嫁入邓家后,便承担起了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1936年邓绍昌去世后,夏伯根这个坚强的女人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将子女抚养成人。1949年,邓公终于回到了家乡,也见到了这位只在信件中提及过的继母。看着因生活操劳而显老的继母,邓公心中充满了内疚。他将夏伯根接到了自己家中赡养,从此两人便生活在了一起。
夏伯根与邓公虽非亲生母子,但感情却胜似亲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论邓公身处高位还是陷入逆境,夏伯根都始终不离不弃。两人之间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子情谊。1997年2月19日,邓公因病在北京逝世。夏伯根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在卓琳的劝慰下才逐渐振作起来。然而,四年后,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享年102岁。她的离去,让人们对这段母子情谊更加怀念和敬仰。